吹面不寒杨柳风,今日,教育部等11部门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如同一阵悄然的春风,吹暖了研学教育的九州大地,带来了校外课堂的丝丝春意。
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地中小学到广大研学承办机构、媒体、大众都极大关注,并就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教法展开了深度的讨论,笔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教育界的相关专家。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王晓燕提到:研学旅行应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进行科学的系统性设计,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注重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同时还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内容,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增强研学旅行计划的适切性。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还需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教学安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孙云晓从事青少年教育四十多年,对于夏令营等研学活动颇有心得,他借用教育先贤陶行知先生的名字解析研学观——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孙晓云说:“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社会化的过程,研学旅行作为一个集体出游活动,其课程特点和教学方法符合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对实践性和体验性的需求,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
北京十一学校的游学课程项目已成功运行六年,该校在全国课改领域担当了拓荒者的角色,游学课程也从来走在时代的前列。该校课程研究院游学课程部的魏小林老师说:“以我们的方式,改变中国基础教育——这是李希贵校长的期待,也是我们十一学校的的夙愿。”
在谈到过往的经验和未来的期待时,魏老师说:“这些年来,我校的游学课程从无到有,从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生物学科延展到语文、物理、艺术等学科,形成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也不乏温度的布局。我们为教育界的同仁们开辟了通途,引以为豪。但是,从建设高品质的游学课程这一长远目标来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魏老师说:“万变不离其宗。课程始终是研学的内核,好的研学课程不光能够帮助学生延展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拓展学习深度、构建学科思维,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阅游国旅的CEO孟宪畅出身教育学专业,又深耕旅游行业15年,是典型的教育和旅游跨界专家,谈起研学旅行,她颇有心得:“在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现阶段,如果说出境市场的竞争还部分地停留在资源层面,则国内市场的竞争已经全面深入到产品层面了。在研学产品的开发上,和校内教育的研究同理,也必然要坚持课程论和教学论两大基础。”
关于课程论和教学论在研学活动中的意义,阅游国旅的孟总做了生动的类比:“落实到研学项目中,课程论对应研学产品的开发,教学论对应研学辅导员的培训。”她说:“我们不妨以‘给孩子补钙来促进骨骼生长的过程’为例,这世界的知识无所不在,就像钙元素在自然界里的浑然天成;课程论是通过把自然与社会的天然景致排列组合,融化为孩子们易于获取的知识,就像钙片;教学论是通过卓越的教学技巧让知识最大化融入孩子,就像通过添加维生素D来促进孩子们对钙片的吸收。 ”
“我们每年为北京市各中小学承办数百批次的活动,在每一个项目中,我们的课程研发团队都会定制‘有钙’的课程,我们的培训部门都会培养‘有维生素D’的游学辅导员团队,二者并举,来完成一场润物无声的教育活动。”
“例如:去年秋天,我们承办了北京市实验学校小学部一千多名师生的国家大剧院研学项目,为了向低年级的孩子讲清楚国家大剧院的设计中对声波反射原理的应用,我们的辅导员每人带了一个乒乓球并在现场把它扔向墙面,让孩子们亲眼看‘当乒乓球被扔到一个平面的墙上时,它会反弹回来,而当把乒乓球扔到一个弧形的墙上时,它会朝着同角度反方向弹过去’的情景,并用此类比声音在圆形剧院内的传播途径——这其中,如果说声波的反射原理是课程论范畴,是‘钙’,则乒乓球的演示就是教学论的范畴,就是‘维生素D’。”
众望所归,东风来了,研学之春的脚步近了,研学旅行像个“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有这样一批钟情教育的官员、学者、教育工作者和儒商,相信很快,我们的研学旅行就会走进春天里,让我们借用阅游国旅孟宪畅总经理的一句话来预祝我国的游学事业:展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翅膀,研学旅行就要飞翔!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