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无问西东,当知善恶——谈《芳华》和《无问西东》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9-30 10:30:31

   今年独自到电影院看了两场国产片,一个是未看先批,批了不得不看的《芳华》,一个是未看之前不明西东的《无问西东》。

  先批《芳华》

  在没去看之前,通过朋友圈看到的几篇评论得到的信息,结合以往对冯导非娱乐电影《集结号》、《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我不是潘金莲》的一贯印象,便对《芳华》一片的价值观持怀疑态度。看到“遇言不止”的影评《冯小刚致敬的是历史,还是心里住着文工团女兵?》里有这么几段话:

  《芳华》上映后,遇言姐所在的资深影评人群里各种意见不断。跟冯导有私交的老师们为质疑声找了不少解释,比如:冯导是在表现平静中的作恶,冯导有勇气碰触禁忌题材已经不错了,冯导尽力保留了战争场面,冯导承受了资方和审查双重压力……

  但遇言姐仍然认为,《芳华》的问题不只关乎审查制度。从根源上,该片三观坍塌,一切的罪与罚都在时代的掩盖下轻描淡写。在修长大腿和曼妙舞姿中削弱美化,在摇曳的蒙太奇中一笑而过,所有的纵深都被一厢情愿的抛光处理了,处处是平整饱和的色彩,没有忏悔,甚至连忏悔的机锋也没有。在影片结尾,曾经也同众人一样犯下平庸之罪的萧穗子旁白:“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他们是最幸福的。”这口强塞的鸡汤尤其令我觉得恶心。

  冯小刚说拍《芳华》是为了让年轻人不要忘记历史。然而,想要忘记历史的并不是年轻人。

  另一位评论人王思想也在《芳华:冯小刚最无耻的一次歌颂》一文中抨击冯小刚:

  《芳华》对于原著进行了彻底的扭曲。原作中是有批判性的,严歌苓用官方可以接受的文字,对那个时代进行了隐忍的批判。而冯小刚用唯美的画面对那个荒唐岁月进行了无限的怀旧和含情脉脉的歌颂。影片传达的几个意思是:穿军装是牛哄哄的,文工团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是美好的,那个时代是充满温情的。

  《芳华》卸掉了原著的脊梁,代之以一层温情的裱糊。

  形成对比的是,张艺谋用《归来》这样一部优秀作品与中国知识界进行了和解,对他2008年的美学进行了间接道歉。而冯小刚则用一部《芳华》暴露了他低劣的价值观。

  暴力+色情,是电影票房的两大法宝,冯小刚也要借用这两大法宝,本无可厚非。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泳装照,胸衣情节,甚至裸体镜头,冯小刚用这些镜头告诉观众:在那个年代,性是允许被展示美好的。而稍微年长的人都知道,1960年至1980年代初期,中国人基本是被禁止突出性别的。

  看了以上两篇言之有据的批评,在亲睹《芳华》之前,我便表达了如下担忧:

  还没看,但对大院子弟操持的电影保持着一分怀疑。他们骨子里对自己青春的眷恋,已经不由自主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眷恋和对当年生活优越感的眷恋。他们在美化过去的记忆时,不可避免的在美化过去。而他们过去的见识,也决定了他们如今的境界。

  写一篇文字批评一部没去看过的电影,不会有太大说服力。但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看一眼《芳华》的剧照,便清楚冯裤子里藏着什么私货。文革老照片记录的真实场景,比所有的差评更不留情面。

  凭空挤兑一部自己还没看过的电影,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于是一个人去电影院补看。

  影片开头小提琴拉的《绒花》很打动人,我正在琢磨是不是看完后得向冯裤子道歉呢?紧接着大院亲爹的画像出现,裤裆里那股臭味就掩藏不住透将出来。假得八分逼真的画面和情节,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很难看出破绽。冯导的鸡贼并非像有些人揣摩的那样是在回避审查、解构历史,而是意图通过晃眼的大白腿,曲线重构一个芳华年代,引导市场消费。

  举例说吧:影片里除了刘峰倒霉时穿过一套7成新的旧得恰到好处的军装,全是“洗过一次簇新毫无褶皱污渍”的军服,那就是当年大院子弟眼里最美最帅的时装。舞台和街上的红旗也是一水的簇新鲜艳,这样做的目的绝不是表现真实,而是展现他们心目中的最美的场景。60后一看,就清楚它的舞美与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一脉相承,用簇新鲜艳的服装道具来涂抹他们的法西斯理想。

  《芳华》的前半段,不过是一出场景特别的校园青春剧,后半段战争场面和男女主角遭遇的叙事勉强及格。文工团解散那场戏,冯导抄所有校园剧的毕业戏,戳市场屡戳屡中的泪点,手法还比别人粗鲁笨拙,被戳过泪点的人感动消散后,只留下些皮肉之苦。

  明明是假装成饭的一泡屎,还是有不少人在看完之后感叹“这泡屎里好多饭粒哦!”咽下《芳华》有滋有味吧嗒嘴的,粗略估算70后的人群多过60后,大院文艺很难骗到60后,因为他们过去被骗得太多了。

  再赞《无问西东》

  在看《无问西东》之前,我转发过一篇介绍西南联大的文章《西南联大,中国大学的珠穆朗玛》http://mp.weixin.qq.com/s/UQ0mEFmPg0atQ5ldnHQkcg,通过这篇文章,你可以领略“旧社会”的最高学府是什么样子的。

  抱着消磨时间,并不是十分期待的心情,又独自钻进了电影院,去看《无问西东》。这次影片的开头让我失望,张震那些戏,还不如一般的当代都市片,索然乏味。直到章子怡黄晓明出场,电影才开始有意思起来。看完之后回顾,觉得张震的戏份画蛇添足,完全多余,应该统统剪掉。如果它是影片过审必须长出来的一条“光明的尾巴”,也可以理解,你大可在脑海里忽略掉它,整个电影就会少几分凌乱,多几分力度。虽然故事组合凌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但片子一开头就告诉了你:无问西东,看你爱看的部分就好。西南联大的戏已经值回票价,章子怡黄晓明的戏份,足以让它成为近几年最好的国产片。

  影片里“旧社会”的西南联大和“新社会”的清华大学,是互为映衬的两段历史镜头。西南联大透风漏雨的茅屋远远比不上清华大学校园的气派堂皇,但屡屡被敌机轰炸骚扰、躲在山沟树林里坚持授课的西南联大,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8年时间,西南联大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这些群星璀璨光耀中国思想学术界的大师,至今如银河亘天,难以企及、无以为继,所以不少人公认西南联大是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最辉煌的顶峰。

  我们来看看《西南联大,中国大学的珠穆朗玛》一文中介绍的西南联大的两段历史:

  1939年,陈立夫做教育部长后,以战争为由,要管制西南联大,“做院长的人,一定要加入国民党。”对此,西南联大不以为然。法商学院院长陈序经公然抵制:“如果让我加入国民党,我就不做这个院长。”教育部对梅贻琦一再示意,“要开除闻一多等进步教授。”但是梅校长一直拖延不理。联大教授会因此撰文说:“对于大学,国家社会要持不干涉的态度,要予他们研究的自由、选择人才的自由。”

  1941年,教育部强制要求:“西南联大必须开设三民主义课。”此举遭到联大师生的强烈抵制。学生马灿华撰文说:“即便三民主义是正确无误的思想,它也得在思想的市场上自我证明。”1942年,陈立夫三度训令西南联大,要求联大务必遵守其核定的应设课程,统一全国院校教材,统一考试等新规定。联大教授会对其规定逐条予以批驳:“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规,行之多年,从不敢谓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尚无流弊,似不必轻易更张。”最终,联大没有采用统一教材,保住了教育的独立、自主与尊严。

  回头说《无问西东》里几处西南联大与清华大学的对比镜头,除了校园的寒酸与堂皇的对比、炸弹临头仍授业求知不辍的郊野课堂与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木清华园的对比,还有西南联大肩负国仇家恨雨中跑步的教授学子与清华大学操场上服装动作整齐划一听从指挥做操的大学生的对比,还有捐躯报国后来被国家遗忘的联大学子与同样舍身报国后来被组织遗弃的清华学子的命运对比,还有老美飞虎队军官的严苛温情与组织派来的调查员的冷酷无情的对比,还有联大师生及国军战友之间的生死情谊与医院领导同事之间你死我活的关系对比……一系列对比构成了这部影片的严肃悲情的基调,要不是张震那些戏扰乱视听,广电总局审片的同志们说不定就看懂了这部影片想要致敬的并非什么清华大学。

  虽然章子怡黄晓明的故事画面处理仍有一些瑕疵,个别情节(比如章子怡的师母对她丈夫学生的作业了如指掌)不太合情理,但剧中人物在那个时代的遭遇和命运,表现得异常残酷而真实;章子怡被批斗群殴那场戏尤其深刻,把“新社会”剖析得体无完肤。

  去看看《无问西东》吧,忽略清华,无视张震,看章子怡黄晓明展现的芳华,透过它看冯小刚浓墨重彩涂抹历史的猥琐;看王力宏祖峰演绎的西南联大,看抗战国军的英勇与温情;看“新旧社会两重天”,无问西东,当知善恶,当辨美丑。

  OKEx、okex

热门图片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