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 正文

韩鹏杰:学《道德经》 明人生事 ——正商书院山西分院国学商道班7月课程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7-27 17:10:52

 《道德经》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有人说,它是一本哲学的书,指出了世界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人说,它是艺术创作方法论,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园林的创作、欣赏,无画处皆成妙境。虚实相生。有人说,它是一本兵书。“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杀人之众,以哀悲位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表达了中国人对待战争的态度,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也有人说,它是一本烹调书……


       7月21—22日,《〈道德经〉中的人文智慧》课程在山西分院开讲。本次课程由西安交通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鹏杰主讲。关于《道德经》,他说:“这本书在我们文化里边还有一个名称叫‘人生大智慧’,静下心来阅读,一定会对我们的思想、人生、境界都会有很大的感悟。”

       经典中的思想总是历久弥新、发人深思,在韩鹏杰老师的讲授下,《道德经》中的深奥智慧变得朴实易懂,同学们也享受了一份回味无穷的思想和学术的饕餮盛宴。


       |“道”“德”与“道德”|

       “道”与“德”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两个字,其中“道”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概念。道家所讲的“道德”将“道”与“德”分开解读,含义不同于人们今天所说的“道德”。韩鹏杰教授解读:走在道上,人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方向和目标;第二个问题是规则与境界,不管走在现实还是人生的道路上,人们都要遵循规则,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要走出境界,给别人以便利;第三个问题是边界,只要有道,就有边界,即为人要有底线。德就是按照道去做,不按照道去做就是失德。而现在的“道德”只讲德,没有了道,也就是没有了衡量的标准。以不同的标准要求自己和别人,这就是人们站在道德高地审判别人的原因。因此做事情的道理一定是“道”在前而“德”在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鹏杰教授说道,“天道”也叫作“天理”,就是中国人的信仰。信仰就是做事的终极根据,做事不能违背天道,因为天理昭彰,人在做,天在看,没有敬畏,一切的东西都谈不上。一个民族若没有文化信仰,内部不会有真正的凝聚力,在和外来民族打交道的过程中若说不出自己的信仰,就令外界文化充满了恐惧,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民族敬畏什么。因此人们学习国学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找回在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运动中逐渐湮灭的本民族的信仰。“道法自然”,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他说:“我们对天地和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每一次征服,自然界都以更大的惩罚报复了人类。对天道和自然规律充满敬畏,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


       |“上善若水”|

       老子借助我们身边的自然形象——水,把他认为重要的做人做事的思想和智慧传达给我们。韩鹏杰教授说:“水善利万物,没有水,人类无法生存。水的不争体现在边界不争,湖有湖畔,河有河堤,海有海岸;秩序不争,争则乱,水流前后相随,循序渐进;牺牲不争,前面的水把坑坑洼洼填平,后面的水才可以继续前行。”在谈到“心善渊”时,他补充道:“我们现在喜欢用一个词来衡量一个人的未来发展,这个词就叫格局,狭小的格局与位置不相匹配,那个位置早晚会坑了你。格局衡量标准就是视野宽、胸怀广,用《道德经》的话就是‘心善渊’。”紧接着他解释了“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阐明水的品质,人们应该像水一样善仁、善信、善能、善时。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学习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书院鼓励所有同学走进课堂,更近距离、更全面的感受国学的魅力。

热门图片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