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华, 字华山、闵贞、一范,号石垒斋主人,著名画家,中国石油大学教授,中国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一九五四年生于青岛市,现居北京。自幼酷爱绘画,几十年笔 耕不辍,潜心习艺。曾长期临摹学习蓝英、石涛、八大、徐渭、吴昌硕、齐白石等诸名家作品,汲取诸家之精华,博采众长,精花鸟、山水、大写意。一九八一年拜 刘海粟先生为师,毕业于北京画院。先后到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导师工作室、天津美院进修。多年来执着于中国大写意画的创新与发展,其作品生活气 息浓郁,感情色彩厚重,蕴含着强烈的生命力。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被国内各大美术馆、博物馆等有关机构收藏,大写意作品在美术界享有盛誉。热心于海峡 两岸艺术交流活动,并被授予“和谐?圆融”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大使,被艺术奥运总部授予“诺贝尔写意画大师”称号等。《收藏天下》等众多新闻媒体先后对其作 品进行专题报道。已出版十多部个人画集及书法集。
《2015年胡润艺术排行榜》前四十名
在当代名家高手云集的中国花鸟画艺术领域中,姜国华是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的艺术作品在各大拍卖行成交,交易价格不断飙升。
姜国华的艺术所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风格,使他在作为当代中国画多样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现象,成为如何解决好传统艺术继承、发展命题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个案。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厉行改革,向世界开放以来,随着西潮涌入,中外文化交流、交融日益深入。中国画艺术在当代发展如何走出创新之路,一时间诸说纷纭, 观点各异,艺术家们在各自的探索实践中全方位地锐意变革,戳力图新。经过深思熟虑的姜国华没有参与理论的空泛争辩,而是立定脚跟,在充分保留了传统水墨文 人画精华的基础上,坚守但不囿于文化理念的价值底线,在技术层面和形式语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拓展。深入研究姜国华艺术嬗变之路,我们能够通过其作品的蕴 含的文化观念、体裁选取、创意取向、审美趣味、墨法运用和风格变易过程及其获取的成就,得出相应的结论:姜国华是一位中国近现代绘画历史上继青藤、石涛、 吴昌硕、齐白石等诸大家之后,当代最具传统品格的写意花鸟画的代表性画家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水墨写意画在其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其高端成就与其难以回避的内限相辅相成,例如其森严自足的定式,其体系媒材的排它性,其泛化的 小品性特征等等。姜国华能以最大的努力沉潜、浸润传统,进而掌握驾驭传统,又能以最大的勇气通过在传统递进的吐纳变法中自我更新出来。他在即有的法度框架 中,强化了笔墨对比的表现功能和“水”效能的自主研发,借助多种技法和材质添加物变更水与墨的自然渗化特征区别,以求取笔墨变化的辅助性,但是他始终将之 控制在适度之内,而在根本上依然保持着作品书写的酣畅蕴藉与笔墨的雄强温润特点,充分延续并蓄意彰显了中国文人画精神刚正大气的写意风彩。
当代艺术就其形式而言,越趋注重视觉感观效应,其与传统古典艺术的观赏把玩和审美方式日渐悖反。平面构成的设计意识在西方现代绘画中被更多的吸收融入,使 绘画内容、题材与物象被作为结构画面的视觉原素和组装部件而精心组合入内,以形成“有意味”的视觉图式。我们在姜国华众多近作中的经营位置、黑白对比、点 线交错和笔墨构成方式,能够突出地感觉到某种异曲同工的暗合融通之处。皆因这种异质同构,殊材同矢图式效应所产生的审美共感,使姜国华的写意花鸟画具备了 鲜明的现代形式构成的特点,进而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姜氏作品迥异于他人的独特的标志性图式。
姜国华的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走向衰落过程中的一潭清水、一丝亮光或一声呐喊。虽然很多捍卫民族艺术传统的艺术家永不承认传统艺术衰落这一事实,但谁也 不能否认由这种衰落带来的各种艺术污染。所谓的衰落就是中国传统绘画已由纯粹的手工智慧泛滥为机械的制作,以至于创造退化为商品的批量生产。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我们曾经历过手工业文明阶段,人们凭藉人类原始的智慧劳动创造生活,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当我们驶向工业文明的高 速公路进入当今的信息时代时,我们为什么还对上古的彩陶、秦汉的石刻,怀着一种颇深的情感?除了对历史的尊重,我们更多地感悟到艺术的原创性和人类的原始 智慧带给我们的灵性。手工智慧创造的一切,都不同程度地承载着天地自然、宇宙洪荒的信息,世易时移,手工艺术便成为艺术的原始形态,成为不可再生、不可重 复的精神载体。“手工崇拜”是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对艺术的遵从。可以肯定地说中国花鸟画艺术在其滥觞即深深地打上了“手工智慧”的烙印。
中国书法的空间理念和中国绘画的圆融精神是中国绘画语言的两个鲜明的特点,以潘天寿为代表的诸先贤首先承认了这两个特点,因此才有了徐渭、八大、石涛、吴 昌硕之后的过渡和延续。 姜国华在这种背景下,顿然拥有了三种别人未具有的高度:一、最高水准的理论熏陶;二、最大限度的语言训练;三、最具潜力的风格转换。中国绘画所谓的传统与 现代,仅是时间上的差别,并不代表着艺术形式或风格上的旧与新,中国毛笔与中国宣纸的接触产生一种形态。这一笔墨形态便具有了崭新的意义,并不因为时间的 流失而失去其先进性。王朝闻先生曾说:继承也是创新。如中国画家继往开来地对笔墨的先进性进行探索,前进就是创造,继承也便是创新,艺术进步的基因即是其 本身的先进性。我们讲传统即是去继承那些传承有序的一统精神,它不因时间、空间的转换而颓废,永远都是神秘莫测的、变化着的而且是不重复的形态构成,也就 是中国绘画的笔墨结构。艺术的形式感和抽象性并非惟西方独尊,中国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抽象性,而且深刻于西方的是中国的艺术形式,是人 们感觉中的形式,抽象是具象与抽象相统一的抽象,笔墨的构成是中国绘画丰富性的灵魂,任何一个中国画家如果舍弃笔墨求高度,没门!
多年来困扰中国画家的问题在于,中国画要发展前进,是否一定要到八国联军那里拿点什么东西与中国传统的绘画掺和一下? 姜国华是这样回答的,他说:“我们的祖先,抓住了宇宙天地运转的基本规律,事物发展的生态规律和人文思想发展经验从而悟出哲理,超前发展了中国的文化艺术 和科学。强调重新认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绝不意味着因循守旧,不求新变,而是力求从事中国画的画家和评论家们首先明确站在中国画,中国文化的立场上来看问 题。……中国画只有在民族的优厚传统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更新更高而又符合时代乃至超越时代的创造。”
中国绘画是道的艺术。它既不像董仲舒所说,“天不变,道亦不变”,但也不会违背道法自然。在现在这个时代,如果固守笔墨之道是否是一种过时的理论?有许多 艺术家西方一游之后,也像西方的大师一样叼起烟斗,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阴阴阳阳地批评起中国画的笔墨观,其实这也是一个不用争论的问题,你如果单单画 画,那什么都可以尝试着去做一些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但是,一旦介入中国画,你断不可舍弃或淡化笔墨去谈形式、结构、色彩等等诸方面的问题,你更不能离开灵 魂或精神去谈躯壳的问题吧。中国画家的笔墨修养是一生的事业,现在如果检讨中国绘画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对笔墨的实验和研究还未能达到时代所需要的高度和深 度,对中国画的改造或发展,还仅仅在艺术家自己修养还没有达到的领域去探索。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